你不知道的源源流长的菏泽武术文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深受人民喜爱。菏泽的武术历史久,蕴于中华;拳种多,奇功异效,奥妙各异,风格独特,素以武术之乡闻名于世。
菏泽地处中原,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封建王朝均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枪刀相见,杀掳掠夺,抗争盘踞,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由此,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曾发祥在这块土地上。唐朝末年的黄巢;北宋末年的宋江;明朝末年的徐鸿儒等均生长在这里。清朝光绪年间的曹州大刀会和年的曹州义和团灭洋反清,抗击侵略,抗击压迫,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菏泽历代尚武名人辈出。据《中国武术人名辞典》载,本区各县市仅清朝科举中武状元2人,武榜眼2人,武探花1人,武会元1人,武进士23人。民国时期,涌现出许多发扬中华武术,雪耻东亚病夫的武林仁人志士。如菏泽耿庄的杨士文在上海开办精武馆,大败日本人,长我中华志气。年菏泽各地均建立了国术馆,举办国考,选拔高手。当时劳动人民自发习武,强身健体,除暴安良,蔚成风气。建国后,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关心武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术在菏泽大地上更加焕发着袭人的春意,生机勃勃,一步一个台阶地发展起来。其主要标志:
--各类武术组织广泛建立。全区以国家办、集体办、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办等形式,组建各类武术组织及社团个,其中地、县、市武术协会10个,乡村武术社个,武术馆13个,武术学校(班)41个,武术辅导站91个,武术村个,单项武术拳种研究会5个。在武术组织中,百人以上武术馆校有36处。继年郓城县、菏泽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后,年东明县、单县又被命名为武术之乡。单县民族武馆、郓城县宋江武术院、东明县东方武校,在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评审中载入优秀金榜之列。
--传统武术文化进一步弘扬光大。流传的传统武术拳种门类约有39个,诸如梅花拳、洪拳、水浒拳、炮拳、佛汉拳、少林拳、二郎拳、白鹤拳、太极拳、八卦拳、阴阳拳等等。上述拳种流派传统套路完整,既有拳术,又有器械,也有对练,还有攻防技术等,充分显示了多姿多彩的武术文化风貌。
--武术活动遍布城乡,参与人数愈来愈多。83%的乡镇、44%的行政村有武术活动,大专、中专、中学和小学多数还设有武术课,参与者达30多万人,男女老幼练武者到处可见。
--少数民族武术活动逐渐活跃。集居的回族村镇大都设有传统的武术馆、武术学校(班),或者设有传统的武术拳场,群众性的习武活动日趋活跃。既丰富了少数民族集居地方的群众娱乐生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武术设施不断改善。郓城县宋江武术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除教学楼、练武厅外,教室、宿舍、食堂、办公室等教学设施齐全,固定资产达多万元。设有小学、初中、高中文武结合班及武术、散手、拳击和摔跤班等五个部类,招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学生多名。曹州武术馆单县民族武馆、东明县东方武校等,也都具有齐全的设施和相当可观的规模。
--武术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优秀人才成批涌现。在山东省历届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中,亦都获得好成绩。共获奖牌枚,其中金牌枚,银牌枚,铜牌枚。参加全国武士杯武术比赛累计获奖牌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18枚,铜牌26枚。全国武术全能冠军张玉萍、现代中国武状元陈超、是我市培养、输送的优秀代表人物。
来源;网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gr/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