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稀老人手绘老城地图
邓文献绘制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及棚户区改造,老城街道和城中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年70岁的菏泽二中退休教师邓文献怀着浓浓的家乡情结,将古菏泽城街道和环城堤布局手绘成图,希望留住“菏泽味”。在手绘古菏泽城街道示意图上,原来的72条街、25个隅首及坑塘、寺庙都清晰可见。
对于许多老菏泽来说,老城里的老街道、老建筑是他们难舍的回忆。
真正意义上的菏泽老城区,最多的看法就是黄河路以南、长江路以北、太原路以西和西安路以东。
传说中,菏泽古城有72道街、72口井、72个大水坑。如今,菏泽老城的痕迹已经很少了。
菏泽古称曹州,始置于北周政宣元年(公元年)。因受黄河泛滥之影响,州城城址几经变迁。明正统十一年(公元年),曹州知州范希正度势规划,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奠定了今菏泽市老城区的基础。
菏泽老城呈正方形,边长3华里,周长12华里。城内街道纵、横各7条,相互交叉,状若棋盘。交叉点称隅首,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通名叫巷。清朝时有东西巷32道,南北巷26道,总共58道。
民国初改巷称街,民国22年(公元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街36道,南北街36道,总共72道(包括四关)。
年“文革”时,城内街道都改换成了政治色彩很浓的名字。“文革”以后,经地名普查,又重新进行了命名,计东西走向11道(7条)、南北走向11道(7条),共22道(14条)。
曹州筑城时就地取土,致使城内遍布大小不等的坑塘;另外,每个街道都有一口水井,故有“曹州城七十二道街,七十二口井,七十二个大水坑”之说。由于城内地势低洼,雨水及生活用水基本不外排,全部注入坑塘,渗入地下,所以城墙以内的这七十二口井全部是“苦水井”,井水既咸又涩,只能洗涤,不能食用。市民的食用水全部由职业水夫用畜力或人力运水车从城外运至城内,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城内通上自来水为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gr/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