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深层解析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www.pfzhiliao.com/

《论语·颜渊篇》是《论语》的第十二部分,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教仁道。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复归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的人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颜渊的问题,涉及了儒学关于“仁”的问题。孔子给出了明“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一条主要解释。

“克己复礼问仁”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十二年》里。这是夫子引用古成语给颜渊做了解释,是他在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仁”这个概念的进一步阐发。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两个方面的意思:礼是仁的根基,这是说仁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在的“仁”决定了外在的“礼”,而外在的“礼”又推动“仁”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意在强调:必须通过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所以后世宋儒说“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颜回进一步问具体怎么做,孔子所以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具体的行动指南。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克己复礼。

视、听、言、动,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如果都能做到,这个人就已经符合了仁道的条件。说明这个人对仁的做法贯穿到了生活的各个角度。

另外关于“天下归仁”这句,清代学者有不同解释,有“归附”和“称赞”这两个说法,我觉得“归附”更符合孔子原意。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最终的目的是让国家更好的被治理,且孔子之理想恐怕不仅仅是被他人夸赞。孔子是在为当时那个礼崩乐坏的世界寻找解决的办法和出路。而“仁”和“礼”是他为当时社会乱世的治理开出的药方。所以我认为“归附”解释的更合理一些。

“天下归仁”这句话,后边的孟子多次阐发这个命题,并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口号。这才有了著名的孟子见梁惠王。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接待贵宾般谨慎,役使百姓如同举行重大祭祀那样小心。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国做事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采邑做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够聪敏,请让我照您的话去做吧。”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个话同样不是孔子原话,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仲弓,他就是“可使南面”的冉雍。

冉雍(前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唐开元二十七年(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年)改称“先贤冉子”。

这里,孔子对“仁”的问题,又从两个方面深入地作了阐发。第一,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如同大祭时执礼那样。第二,要以仁者之心,宽以待人。不管是平居在家与人相处,还是在位执政、发号施令,都要有同理心,说话办事要近人情、合民意。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能真正做到这两点,那就接近于仁德了。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请教仁道。孔子说:“仁者,言语是迟钝的。”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能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都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迟钝吗?”

先说一下司马牛,司马牛即司马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向罗之子,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华夏族,春秋时期宋国人。前年,因桓魋专权,司马牛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桓魋出奔齐国,司马牛又到吴国,赵简子、陈成子召他,司马牛没有去,在鲁国城门外去世。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年)封司马耕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年),加封司马耕楚丘侯。宋度宗咸淳三年(年),司马耕以睢阳侯从祀孔子。

“讱”(音“认”):意思是说话谨慎。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也记载过这段对话,并且记载说司马牛“多言而躁”,也就是说他这个人话多。这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如果光看这段对话,你可能有点奇怪,司马牛明明的是问仁的问题,和说话有什么关系的?对于这个“多言而躁”的学生,他不是从克己复礼的大道理来开示,不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底线来阐发,而是直截了当告诉他不要轻言、多言、妄言。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仁者,那么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心态必须放平,不要躁动不安、胡言乱语。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不感到有错而悔恨,那还有什么可愁可怕的呢?”

关于司马牛我在文章中做过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段对话是孔子给出的成为君子的具体解决办法。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概念。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都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所以在这里,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一切无负于人,自然心中无所愧疚,心胸开阔、坦荡,也就无所忧愁、无所畏惧了。从司马牛和孔子的对话中也可以感觉到他的浮躁和轻率,未及深思就以为什么都很容易。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天意。’君子谨慎行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礼仪,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为什么要担忧没有兄弟呢?”

又是司马牛,请参考前一篇文章中关于司马牛的介绍。

子夏以前也说过。时隔较长今天再说一次。卜商(公元前年—前),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

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hj/128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