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黄泥冈
黄泥冈镇,位于郓城东南十六公里处,原名黄堆集,古称黄土岗。可能为了扩大知名度,年黄堆集更名黄泥冈,其实叫做“黄泥岗”更加合适。相传《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就发生在此地。北宋末年大名府贪官梁中书为祝贺岳父蔡京的生日,从民间搜刮金银珠宝十九担,作为寿礼派人押往东京(开封)太师府,行至此地时,被晁盖、吴用、刘唐、三阮等用计截获,这一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年版《郓城县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郓城黄堆集出土了一块万历十九年(年)的石碑,碑文题目是《重修黄“土圭”集五圣庙记》。“土圭”是一个字,不知读音和字意,手机上查不到,《康熙字典》上也没有,很可能是古代的异体字。在崇祯版、康熙版《郓城县志》上,黄堆集都被写成黄“土圭”集,光绪版《郓城县志》才改为“黄堆集”。从字形不难看出,此字仨“土”堆积重叠,明显喻意土多,我猜想可能是“堆”,也可能是“垚”,土多而高的地方。
崇祯版《郓城县志》据万历十九年《重修黄堆集五圣庙记》碑文记载:“详考在宋徽宗崇宁(—年)间,环梁山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为黄土岗,即此处也。渔人星散放舟,垂纶执钓聚鱼之渊,倦则蚁附上堆,为休息晒网之所。卖鱼买酒,酣饮狂呼,眼窄天地,气傲王侯,徘徊堆上,个个爱其高耸宽阔,群议构木而家居焉。”
《重修黄堆集五圣庙记》拓文由碑文可知,明代这里就叫黄堆集。宋元时期此地紧邻梁山泊,黄土堆积,地势较高,称为黄土岗,是渔夫休息晒网之处,故有“梁山打鱼,黄泥岗晒网”之说。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知,北宋郓城县城在今天的张营镇(街道办)附近,黄泥冈应该位于郓城县城南部、梁山泊西南岸边。巨野县城北侧的冯堌堆遗址、蚩尤墓,应该是梁山泊的南部边缘。今郓城县郭屯镇、随官屯镇,正处于梁山泊中。
北宋梁山泊黄土岗、黄堆集、黄泥冈,仨名意思相近,都是指黄土堆积高耸宽阔的土岗。据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黄堆集人张存金先生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堆集地势依然较高,出北门要下一个很陡很长的斜坡,如果没有大人领着,小孩子就很容易摔倒。他时常站在村口的高岗上,向北凝望梁山,因为那是英雄聚义的舞台,而黄泥冈则是梁山英雄获得奠基立业第一桶金的地方。
黄泥岗菏泽地区处于黄河下游,为了躲避水患,上古先民往往聚土而居,住于高岗之上。所以,在今菏泽地区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土堌堆,形成了鲁西南颇具特色的“堌堆文化”。黄堆集这样一个高耸宽阔的土岗,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堆积?因为没有地下考古资料,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这里就是上古先民为躲避水患而建造的一个“堌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hj/13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