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百亿投入,轻资产的护理站凭什么能分到
本文来源:诊锁界
作者/口述:朱卫卫
1护理站简介今年全上海通过护理站服务的老人群体预计有30多万,整个医保资金预计支付的金额在年底会达到50亿,所以说护理站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业态发展非常快。▍1.什么是护理站?护理站是一个最小的医疗机构形态,基本的服务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护理站的人员组成规定跟其他形态的诊所不一样,只有护士、主管护士、康复师,还有其他护理人员。因此,在做护理站的时候,爱介护严格定义在“护”,没有碰“医”。▍2.护理站发展的政策契机作为护理站发展的重要文件,《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办法》里将机构分为三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里指的是这几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门诊部、护理站和二级医疗机构。同时在卫计委鼓励社会资本办护理站的叠加政策利好下,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护理站从30家发展到家。▍3.护理站的优势配置标准简单,人员的要求设置:3名护士,一个主管护士,一个康复师,还有两名护理员,现在叫医疗照顾员。在设备要求上,护理站建筑面积不少于30平米,有相应的处置、治疗以及消毒的功能区,其他就是硬件和软件的设置。在服务范围和面积上,护理站基本上就是在小区的门口,医院更接近居民,大概30~50平方。年长护险在上海全面推广,相比于其他三类机构来讲,护理站现在是最适合承接长护险的,也是最容易纳入医保的,所以现在整个在居家养老服务里面护理服务这个板块长护险的载体护理站是主流的,大概上个月的数据上海已经有多家纳入了长护险的医保资质。上海政策规定,60岁以上的居民根据身体状况评估,可以享受2到6级每周3到7个小时护理服务,服务的对象是这部分人群,例如定价是65元/小时,医保支付90%,个人掏6.5元,这些费用全是医保划给服务机构的,单月结算,所以整体现金流会非常好。上海地区的这笔钱不是个人医保卡里的钱,在医保上设置了长护险基金,大概投入了亿的规模来做这件事。一个护理站大概核算一下,拥有到个客户,每个客户带来的收入是一年00~10元,根据护理的费用,单店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并且护理站实际上成本投入是比较低的,是一个非常轻资产的东西。2护理站现状爱介护第一家护理站就是在浦东南码头街道,有一句话,全国养老看上海,上海养老看浦东,浦东养老看南码头街道。这个街道老龄化达到35%,程度非常高,所以第一家站点选在这里。在上海居家上门护理中42项服务内容里面有17项叫生活照料,还有剩余的叫医疗照护,我们主要做的工作是居家上门护理。▍1.护理站从业人员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护理站从业人员分两类,一类是养老护理员,上海为了做长护险的资质和准入,卫健委开设了一个医疗照护考试,比护工高一级,比护士低一级。但是大部分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医疗机构经验,很多是养老的、做家政的,发现这个商机升级做护理站的。所以这个医疗机构的业态跟现在市场很多医疗机构的业态相比从医疗的角度来讲不够专业。▍2.护理站的困惑护理站盈利性和非营利性在资本市场上现在还是一个模糊地带。即便定位是居家上门护理,但现行规章政策,护理站的范围不明确,服务内容不具体,到底哪些是护理站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同时医保政策也不明确,目前主要是以长护险作为一个载体来做这个业务,而现在只有长护险是纳入医保的,其他的项目都是自费的。3护理站的机遇医保政策不明确是因为护理站的服务项目不明确,因为护理站的其他项目跟专业医疗机构比起来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是个机遇,《方案》提出关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形式,而护理站成为天然的载体,作为比较明确的方向,是护理站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1.“互联网+护士上门”《上海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在互联网平台服务需要有资质,采取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服务内容包括42项护理服务(自主定价),打破了医保支付的一个困境。护理站下一步规划就是布局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件事情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推行认可,护理站是顺势而为。▍2.“互联网+康复”以一个面积较大的门店为例,我们的定位为线下门店的体验康复、体验中心,这家护理站能够服务的有效的面积是周边5公里之内,日平均接待大概多位老人,康复需求是非常多的。“互联网+康复”的模式是站内康复+上门康复,服务的内容是骨科康复、神经科康复、心肺康复、产后康复。▍3.社区诊所+护理站现在的业态就是如何医院甚至社区诊所的连接,未来社区诊所和护理站很有可能就是大型社区门口最基层的两家机构。所以我们布局所有的护理站全是在大型社区的门口,这已经是最接近社区的地方了。4引爆点未来护理站的引爆点主要在四个方面:服务项目增加、医保政策的推动、医护打通、养护打通。医护打通的关键点,医院、社区门诊来建立业务合作关系,而养护打通就涉及到养老。
爱介护现在是居家的业态,下一步是机构的业态,还有社区之间的照料中心的业态,对护理站来讲,客户在三个场景下出现的概率比较高,一个是在家里面服务,医院服务,再一种情况就是进了养老机构了。
政策助力护理站引爆点,卫健委发的两个文件是里程碑式的,从去年国家机构调整以后,养老从原来的民政部转到卫健委部门管理,这两份文件是对关于老年护理评估和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提到了就是老年护理的两个问题,一是评估环节,二是谁来服务的环节。
《关于开展老年护理需求评估和规范服务工作的通知》里面明确定义了最标准的单元还是医疗机构,其中最小的单元还是护理站。同时意味着我们要做老年护理这件事情有一个专业的主管部门——卫健委,护理站作为民营资本最容易、最轻的一个投入,前景是非常好的。
《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是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中国护士从业者始终是不够的,因为每年大专院校培养的很多毕业不从业,实际培养和实际从业的数字是有差距的。
研究发现,护理行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非标准化:客户是非标准化的,护理员也是非标准化的,即使护理的过程全部都是标准化的,客户的感受程度完全不同。很多机构都讲标准化,即使把护理员培养的百分之百操作标准化,但是护理员是入户上门服务的,每天十家,每家一个小时,这两个感受完全不同的。
未来的解决办法就是画像匹配,比如客户的画像、老人的画像可能是多维度的,还有护理员的画像是多维度的,最终能提高匹配度和满意程度,这个需要更大的数据量的积累。同时正是基于护士的不足,所以现在护工和养老护理员都升级为医疗照护,医疗照护在上海这两年已经培训出来两万多人,医疗照护的资质未来会在全国推广,而且这个细分出来是医疗照护员,国家是有医疗资质标准规定的。护理站有标准,有支付,有需求,这个需求的爆发从年到未来的二、三十年内会持续增长。推荐阅读
缺口巨大!1个护理员照顾20个失能老人?美国个人护理诊所获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护士也能开工作室?北京市为首批护理工作室授牌活动推荐
中国诊所城市年会·成都站(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来源:诊锁界作者/口述:朱卫卫
//整理:北极(id:Hxm_SLYL)
//编辑:玉衡(id:Ju_)
?慎重声明:本文来源自爱介护副总经理朱卫卫于第二届中国诊博会演讲实录,由诊锁界整理发布。由于演讲时间限制,文中内容不能详解,敬请见谅。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诊锁界
中国新型诊所管理咨询服务平台点击“阅读原文”
参与新型诊所游学·成都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xw/1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