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常住人口为101527万人继续保持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21日讯2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有关情况。
山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山东省统计局局长辛树人介绍,普查期间,山东省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普查机构;层层制定了普查工作规划和进度图;开展了普查综合试点和专项试点;制作备齐了普查所需物资;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跨级进行了业务培训;完成了52.1万普查小区划分、万个建筑物标绘;开展了户口整顿工作;完成了摸底和入户登记;组织了部门行政记录比对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全省广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质量第一,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做到了“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打赢了人口普查攻坚战。
辛树人说,根据国务院人普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并报国务院人普办、省政府批准,山东省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以公报形式发布,共分一至六号:分别为全省人口情况、地区人口情况、人口性别构成情况、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人口受教育情况、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全省人口总量。全省常住人口为.7万人。与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3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万人,增长5.99%,年平均增长率为0.58%。十年来山东人口增量位列全国第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户别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万人,集体户.1万户,集体户人口为.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0人,比年的2.98人减少0.28人。家庭户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民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万人,占99.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90.5万人,占0.89%。与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7.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增长0.13%。山东作为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多,但55个少数民族成份齐全,各民族在山东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地区人口。16个地级市中,人口超过万人的市有2个,分别是临沂市.8万人、青岛市.2万人,其中青岛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万。有2个市在万人至万人之间,分别是潍坊市.7万人、济南市.2万人。有2个市在万人至万人之间,分别是菏泽市.6万人、济宁市.8万人。有4个市在万人至万人之间,分别是烟台市.2万人、聊城市.2万人、德州市.1万人、泰安市.2万人。有6个市在万人至万人之间,分别是淄博市.4万人、滨州市.9万人、枣庄市.6万人、日照市.8万人、威海市.7万人、东营市.4万人。
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万人,占50.66%;女性人口为9.5万人,占49.34%。总人口性别比(指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67,与年相比提高0.34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指以每年出生的女婴为,出生男婴对女婴的比例)为.95,较年下降7.45,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全省人口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万人,占18.78%;15-59岁人口为.4万人,占60.3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万人,占20.9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万人,占15.13%。与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3.0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3个百分点,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在我省效果明显;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9.19个百分点,但总量仍超过万,位列全国第二,劳动力人口资源依然充沛;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6.1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成为我省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省情。
受教育程度。全省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万人。与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3年增至9.75年,文盲率由4.97%下降为3.26%,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表明我省人口素质持续提高,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卓有成效。
城乡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万人,占63.0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万人,占36.95%。与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万人,乡村人口减少.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3.34个百分点。十年来,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成效显著,与上一个十年提高11.56个百分点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
流动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7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3万人,流动人口为.3万人。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人口为.9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4万人。与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6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38%,流动人口增长82.98%,分别比全国高16.08、15.72、13.25个百分点。省内流动人口增长80.18%,跨省流动人口增长95.17%。说明受我省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zz/1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