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城市菏泽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原载于《江苏经济报》年11月10日A01版
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以来,山东省菏泽市积极主动与区内九市展开各领域合作,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菏泽: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交通互联互通步伐加快
加快推动交通基础项目建设,菏泽牡丹机场年底前达到试飞条件,鲁南高铁菏曲段建设进展顺利,鲁南高铁菏兰段已开工建设,雄商高铁菏泽段前期工作顺利推进,菏徐城际铁路菏泽段纳入山东省综合交通网发展规划,阳新高速、日兰高速等项目加快推进,德上高速菏泽段、枣菏高速菏泽段已建成通车。徐州至菏泽至民权高速已和徐州市签订协议,连接大运河的洙水河航道全面通航,新万福河复航工程进展顺利,立体化大交通网络正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良好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
扎实推进国家清洁能源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强化明清黄河故道沿线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巨野煤田采煤塌陷区治理修复,着力打造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坚决落实“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出台《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县区约谈问责办法(试行)》等,建立菏泽市四区大气治理作战工作机制;加强大气会商预警预报,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机制,蓝天白云天数持续增加。
今年前三季度,该市PM2.5、PM10浓度同比改善15.8%、15.9%,SO2、NO2浓度值均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9天。加快洙水河湿地、七里河湿地建设进度,认真落实“河长制”,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水质跨界断面的监测,着力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四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国家、省约束性目标要求。
产业协同发展成绩显著
坚持高质、高端、高效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支撑作用凸显,有力推动传统动能改造升级、新动能活力迸发。
目前,一批新产品、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国内首条全自动工业化量产石墨烯有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薄膜项生产稳定,航空高铁装备、高速列车刹车片、半导体材料芯片、传感器等产能已初具规模,生物医药产业园启动规划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均被确定为全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交易额连续三年增速均在40%以上,牡丹产业现已形成育苗、种植、加工、观赏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
牡丹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园,东明县获批创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试点,曹县被评为山东省“新六产”示范县,山东菏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评估验收;
规划建设了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策划实施了定陶稻香村、鄄城江苏益客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智慧农业,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市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达到47个、个,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第三位;认真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作。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改善
着力推进教联体、医联体建设,参与组建淮海经济区高校发展共同体。在首届淮海经济区卫生健康协同发展峰会上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麻醉专科联盟。
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扎实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大力实施“归雁兴菏”行动,返乡创业工作被评为“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成功举办归雁兴菏牡丹之都发展论坛。
“两新”融合试点社区已完成投资61.5亿元,其中,第一批试点曹县青岗集镇、定陶区马集镇等9个社区项目实现入住户、人。4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市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片区,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均有了较大改观。
通过强化区域合作,该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居山东省第8位,比年提高5个位次,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突破,达到9.5∶42.6∶47.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10.3%,增幅均居全省第1位。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可比增长3.2%,增幅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居全省前4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居全省前3位;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3.1%,增幅居全省第2位。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总体平稳、逐月回升的特点。
江苏经济报·淮海经济区新闻中心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投稿信箱:jsjjbzcx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zz/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