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新故事隐藏在农贸市场那些神一样的美食
YNTV2都市条形码
提起篆新农贸市场,昆明人都很熟悉。不夸张地说,篆新是昆明主城区最大、经营品种最齐全、人流量最多的农贸市场,想买啥都能货比三家。这里还藏着一些名声在外的老字号美食小店,粉丝遍布整个昆明。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讲篆新农贸市场里的故事。
山东呛面馒头哥篆新农贸市场里有一个“馒头哥”的故事。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刘烨。
爬楼梯蒸馒头,蒸笼码到4米多高,这馒头蒸得真够霸气啊!蒸馒头的馒头哥刘烨说,码这么高的笼屉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创吉尼斯记录,实在无奈之举。
山东呛面馒头店老板刘烨:“当时地方太小了,你要摆两个蒸台,三个蒸台摆不开,只能一个蒸台往上摞,这样也省气嘛,也节省资源嘛,一下就蒸出来了。”
刘烨是山东菏泽人,10年前来到昆明。刚来时打过零工,推着小车卖过油炸糕,因为觉得昆明的馒头不好吃,就开始自己做馒头卖。
山东呛面馒头店老板刘烨:“让你们来看看我们的老面,你看我们老面发的,干的老面是从老家带过来的。馒头好不好关键看老面,如果老面不好,馒头发出来怎么都不好吃,没有面香味然后也没有口感,不香。”
馒头哥做馒头从来不用发酵粉,他用老面头经过四次发酵才上锅蒸。慢功夫才能做出好馒头,这就是馒头哥的窍门。他说,这方法人人都知道,根本不怕别人学去,因为愿意花这么大工夫做实在馒头的人不多。
山东呛面馒头店老板刘烨:“人家的馒头一两多,我的馒头一公两半,三市两。我的馒头永远也不会低于三市两,很多顾客来了说馒头小了,我说不小,你拿回去称一下,发太泡了就显得大,别看小,它实在。”
馒头哥最初在街边卖馒头,被城管赶得到处打游击,后来在关上租了个铺面。直到年,他们一家来到篆新农贸市场落了脚,这一待就是8年。
买馒头的顾客:“它的筋骨好,面的筋骨好。我喜欢玉米馒头和小米馒头,(他家的)实在实在,比较劲道。而且具有北方的味道,没有什么添加剂,比较实在。”
老顾客自己也爱蒸馒头,还不忘和老伴要一块馒头哥独有的老面头。
不过,别看现在馒头哥的生意很红火,刚来到篆新市场的第一年,那是真的艰难。
山东呛面馒头店老板刘烨:“刚开始的不行,那个时候别提有多难了。做生意真的很难,经营没有本钱了,交房租都交不起,买面粉都买不起那时候。刚开始第一年就是亏钱,慢慢的回头客就多了,知道的人一多,生意慢慢就好了。”
现在,馒头哥每天从早到晚能卖上万个馒头,一年卖出的馒头估计能绕地球几圈。遇上过年过节,忙得连觉都不能睡。
山东呛面馒头店老板刘烨:“春节的时候从腊月二十五到年三十这几天我们从来不睡觉,正月初五到正月十五这几天又是二十四小时,最好的时候卖几万个馒头没问题的,年关的时候我们一天最多的时候干了包面,我们这帮人累得站着都能睡着觉。”
慢功夫的好馒头做出了名气,馒头哥夫妻俩还是每天两点就起床做馒头,天天天如此。虽然辛苦,但心里美滋滋的。
山东呛面馒头店老板刘烨:“关键我也喜欢做馒头,就是人的一个爱好。很多顾客吃了馒头回来说你的馒头好吃,我就心里高高兴兴的,心里美滋滋的,感觉比我自己吃了都舒服。”
如今,馒头哥的山东呛面馒头店又开到了东华农贸市场和北辰农贸市场,今年他还计划在关上附近开家店。在昆明,不管你住哪儿,都能吃到馒头哥做的正宗山东大馒头,这就是他最开心的事儿!
排队难买的粉蒸肉要说在篆新农贸市场里哪家铺面门口排的队伍最长,那一定是王氏粉蒸肉。这家铺面每天下午3点营业,4点半收摊,门口排的队永远都有几十米长,遇上过年过节还限购。咋就那么火?是有多好吃?一起去看看!
我们寻思着打探点排队的秘诀,几点来排队才靠谱?
顾客:“我十二点多点,两点钟差不多嘛。”
顾客:“我们都是两点钟来的。他们说两点四十到三点,我就过来排了,不然一会儿就没有了。”
真的有那么好吃吗?顾客:“他家的肉软、味道正、正宗点儿,干净、香糯可口、肥而不腻,就是特别好吃,反正他们这个盐味刚刚好,吃起来不咸,大家都说很好吃,肯定很好吧。”
顾客:“我经常来排队,每次来都排队,痛苦就没办法了,喜欢嘛,只有来排队。”想说吃肉不容易,值得吗?
想买上一份儿粉蒸肉、千张肉、粉蒸排骨,不排上个把小时的队,你还真别想吃到嘴里!不过,听听大家的评价,这队似乎还是值得一排的!记者采访老板可是费了不少劲儿,想和老板说句话吧,她太忙,没时间。想进去拍个镜头吧,房间太小,挤不下……
什么时候来到篆新农贸市场的?
王氏粉蒸肉老板:“从有这个市场就有了。年,到明年就20年了。”
当初为什么会想到买粉蒸肉?
王氏粉蒸肉老板:“也没什么事情做,就说做粉蒸肉卖。”
为啥这么火?
王氏粉蒸肉老板:“味道好,蒸得软,价格公道。”
做法和其他家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氏粉蒸肉老板:“我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我就按我传统的做法去做。”
每天做多少?
王氏粉蒸肉老板:“每天做10笼。”
不能多卖点儿吗?
王氏粉蒸肉老板:“有的顾客说多弄一点,但是弄不出来。”
哪天生意最好?
王氏粉蒸肉老板:“天天都是一个样,不存在差别。”
节假日为什么要限购?
王氏粉蒸肉老板:“我们说过年个个都吃一点,就限量,一个品种卖50块钱的,就过年那几天。平常要多少都可以买。”
她家不止粉蒸肉要排队,难得买到,想和老板好好聊几句也是不容易的!
可能你会觉得老板很傲娇,其实并不是,老板人很好,很实在,不然怎么做得出实在有料的粉蒸肉呢?也许,王氏粉蒸肉最大的烦恼就是:太出名!
记者排队45分钟,终于买到了粉蒸肉、千张肉。要让我总结攻略,那就是买肉要趁早,排队要耐心,玩玩手机就到你啦!
豆花米线辣得爽篆新农贸市场的“吃场”真的太多了,说完馒头、粉蒸肉,再来说说正宗的滇味豆花米线店,这也是一家开业很久的老店,而且生意一直很兴旺,为什么在这个市场里开一家火一家?为什么还都能开那么久?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烫一碗米线,舀一勺水豆腐做帽子,再加上甜咸酱油、冬菜、胡椒、香油、剁细的韭菜等十多种作料。别看这小小的一碗米线,门道可多了!
米线要选好,酸浆米线有嚼劲儿,口感顺滑。接下来的学问就在这十几种佐料和豆腐帽子上了,要想味道正宗,真的需要花些功夫。
中午12点,是店里最热闹的时候,可谓一座难求。不管是坐着吃、蹲着吃还是站着吃,为的就是这地道的老昆明味道。不少篆新的老顾客都说,路过这里不吃上一碗,就觉得缺点儿啥。
顾客:“我到这买菜就到这里来吃,特意过来的,开车过来。”
顾客:“反正好吃,我也说不上来。就是好吃,味道非常正宗。老昆明的味道,他家味道要正宗点,比平常别家的好吃,反正就是合我的口味,我是喜欢吃它的辣味,他们家酸腌菜特别好吃,而且特别辣。”虽然吃得鼻涕眼泪一把接一把,还是让人放不下手中的筷子……
豆花米线店员:“我们独特的地方就是辣,米线又顺又滑,就是云南人的口味,几乎都比较喜欢的,就是辣椒辣,不辣不好吃,辣了才好吃,那就一个爽字吧。”
年篆新农贸市场开业,豆花米线店就开在了这里,到明年就整整20年了。希望这样正宗的老昆明味道能一直传承下去。
多味花椒鸡篆新农贸市场里卖的美味熟食。今天要说的这家十年老店,靠着卖花椒鸡卖出了名气,老板娘有着自己独门秘制的调料。味道如何呢?
星期五下午3点……
顾客:“好吃的,她这里的鸡,我随时都来买的,软,佐料这些都可以,还给一包鸡汤。”
顾客:“他们的味道可以,佐料也可以,所以很受欢迎。”
顾客:“他家好像比前面那家干净一点,他们家都带着口罩。”
顾客:“他可以给你几个口味,花椒的,麻辣的,还有柠檬的。”
顾客:“喜欢吃,特别是小孩子,所以经常来买。”
老板娘王萍煮鸡有自己的一套,不放味精鸡精,不放葱姜,只用点儿滋补的中药材,做出来的鸡味美鲜甜。而一盆盆红红绿绿的剁椒、青椒、豆豉、柠檬,如果不是在这见到,记者还真想不出,一只鸡可以搭配这么多种不同风味的佐料。
花椒鸡老板娘王萍:“佐料全部是我自己弄的,没跟别人学过,从来没学习过,都是我自己乱琢磨的,有干椒呛的,青椒呛的,藤椒的,剁椒的,豆豉的,柠檬的,酱油的,红油的,还有泡椒的,可以调出十来种味道的。”
老板娘王萍是个干练的重庆辣妹子。年,她在重庆一家公司的集体食堂当班长,带着9个人,每天做多人的饭菜。年昆明世博会,王萍来旅游,爱上了昆明。第二年就买断工龄放弃了铁饭碗,和丈夫一起来昆明创业。夫妻俩开过小吃店卖过凉鸡,年来到篆新农贸市场,盘下两个铺面。
花椒鸡老板娘王萍:“第一天做,我是下午三点钟开始卖的,卖了30只鸡,卖了半天,还是没有我想象中的难,也不觉得怎么难,因为是我熟悉的工作嘛。开始只卖二三十只,四五十,六七十,现在卖一百多只,都是慢慢来的,靠口碑相传。”
现在,王萍的店每天要卖出一百多只鸡,遇上过节,三四百只也不成问题,最火的时候是端午节和中秋节,最高纪录每天卖出多只。年禽流感,人人谈鸡色变,一个多月的时间,小店的花椒鸡几乎无人问津。这算是这么多年来,王萍受到的最大的打击。不过,禽流感风波过后,小店生意又红火了起来。如今,在昆明莲花池、麻园的农贸市场、安宁和宜良都有了加盟店,她的手艺甚至传到了河南、河北、江西……曾经为了养家糊口开的小店,如今已经小有规模。
花椒鸡老板娘王萍:“现在没想到要赚多少钱,没想过,只想着只要有生意,只要客人喜欢我的产品,他们来买鸡,我就很高兴,门口的人越多我越高兴,从来没有算过一只鸡要赚多少钱。”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zeshizx.com/hzszz/1874.html